“每天加班到深夜,看着手里一成不变的报表,是否感觉职业发展像陷在泥潭里?明明经验丰富,却因学历短板在晋升时屡屡碰壁;想要转型新兴行业,却发现知识储备早已跟不上政策风向——这或许是无数在职人士共同的困境。”
“与其在焦虑中消耗精力,不如主动破局。教育部《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》明确指出,要’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’,而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在职课程班,正是为职场人量身打造的’知识+学历+资源’三重跃升通道。”
知识迭代焦虑:人工智能、碳中和、数字经济……政策文件频出(如工信部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》)),但碎片化学习难以构建系统认知。
学历限制瓶颈:某市2023年公务员遴选数据显示,超65%岗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,学历成了隐形门槛。
时间与精力困境:996工作制下,传统全日制读研意味着断送收入和人脉,风险难以承受。
1. 模块化课程:系统性填补知识缺口
根据人大应用经济学院简章,课程分为四大模块:
产业经济理论:微观经济学、宏观经济学、产业组织理论,夯实基础框架;
政策与实践:解读《”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中的产业升级路径,结合发改委最新文件案例;
前沿领域:数字经济、绿色金融、供应链管理等实操方向,直击企业转型痛点;
研究工具:SPSS、Stata等数据分析实训,培养”用数据说话”的能力。
2. 弹性学习模式:破解时间难题
周末集中授课:每月1-2次线下课,避开工作日;
网络辅修平台:提供录播课+直播答疑,零碎时间也能学习;
实践导向教学:企业参访、课题研讨替代传统考试,学习成果直接反哺工作。
3. 申硕绿色通道:学历跃升的”安全牌”
学员可先参与课程学习,再通过同等学力申硕考试获取硕士学位。相比统考,这种方式无数学门槛,更适合在职人士稳扎稳打。
政策窗口期:国务院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(2019-2021年)》虽已收官,但在职教育仍是职场人自我升级的主流选择;
行业变革加速:工信部《”十四五”智能制造发展规划》要求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,早一年掌握系统知识,早一步抢占管理岗位;
人脉资源溢价:同班学员多为金融、能源、IT等领域骨干,课堂即资源对接平台。
限额招生,目前金融经济方向席位已过半,剩余部分补录名额。若不想下次晋升时再次因学历被卡,现在咨询在线老师可锁定剩余名额——毕竟,改变现状最有力的方式,就是立刻迈出第一步。”